新浪樂居訊 (編輯 宋霽) 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雨,讓帝都一夜成澤國,全市平均降水量170毫米,為自1951年以來有完整氣象記錄最大降水量。截至22日17時,在北京市境內共發(fā)現(xiàn)因災死亡37人。
每到天災過后,總歸又有反思,每當有城市遇上積水,青島這座“中國最不怕淹城市”總會被拿來作為對比出現(xiàn)。
京排水集團相關負責人稱:目前我們城市的雨水系統(tǒng)都是建在平地上的,下水慢。而這些建筑結構都是建設在高地的。而青島的雨水系統(tǒng)設計標準是德國人設計的,能應對至少100毫米以上的降水量,當時也花了很多錢,設計標準肯定是比北京高很多。
“中國最不怕淹的城市,不管下多大的雨,積水從不會沒過腳脖子”。 “這得益于上世紀初德國人占領青島期間修建的排水系統(tǒng)?!?甚至有傳說 “德國人當年修建的下水道,可以走卡車……
青島的下水道,儼然已成傳奇,而老青島話中的“古力”又隱藏了殖民歷史中,德國在青島留下的印記。
有關段子的傳奇
每當某個城市被暴雨沖擊、積水橫流時,人們總會想到青島,它擁有令其他城市羨慕的排水系統(tǒng),而這從某種程度上來說,還得益于100多年前德國人的手筆。上世紀初,德國人建造的下水道,100年后的今天仍在發(fā)揮著余熱,這不禁令人稱奇。
網(wǎng)絡上流傳著這樣一個段子:青島原德國租借區(qū)的下水道在高效率地使用了百余年后,一些零件需要更換,但當年的公司早已不復存在。一家德國企業(yè)發(fā)來一封電子郵件,說根據(jù)德國企業(yè)的施工標準,在老化零件周邊3米范圍內,可以找到存放備件的小倉庫。城建公司在下水道里找到了小倉庫,里面全是用油布包好的備用件,依舊光亮如新。
這個段子曾在微博、論壇等廣泛傳播,不少網(wǎng)友大呼德國企業(yè)的嚴謹和認真,然而這個段子并未得到過證實,目前還僅只能夠算得上是網(wǎng)友“美好的想象”。
段子是虛的,青島排水系統(tǒng)的功能強勁卻是真的。
去年7月2日,青島暴雨傾盆。當?shù)厮牟块T錄得的數(shù)據(jù)是:連續(xù)降雨21個小時,最強降雨時持續(xù)40分鐘,降雨量超過100毫米,為近3年來的最強的一場降雨。雨勢漸停后,一般道路只用了10分鐘左右就將雨水排凈,重要低洼地段的積水點,半個小時左右也把水排干了。青島市排水管理部門對當?shù)嘏潘到y(tǒng)在此次強降雨中表現(xiàn)的評語是 “經(jīng)受住了考驗?!?
在青島的老城區(qū),光滑的馬牙石鋪成的道路旁,被踩得斑駁的“古力蓋”,烏黑發(fā)亮。我們仍然能看到德國人留下的“古力”。古力是德語“Gully”的音譯,意思是指帶有可供人出入井蓋兒的地下雨污水坑道。
曾有一種說法,青島的下水道里可以開汽車。而據(jù)考證,下水道出口的拱形下水道又寬又高,開一輛轎車是沒有問題的,往里走了20米左右,下水道出現(xiàn)了兩個分出口,都沒有主出口那么寬、那么高,分出口也根本容不下一輛車 ,下水道可以開車的說法,對整個德建下水道而言并不成立。
在雨水管道中,還有一種被稱為“雨水斗”的機關。從橫截面來看,這種雨水斗呈“h”形。也就是說,雨水進入雨水斗后,臟物被沉淀到左邊的“斗”中,而質量較輕的雨水則順著右邊的管道排走。如此一來,雜物既容易清理,也不會造成整個排水管道的堵塞。 與這個“雨水斗”所匹配的,還有一種特制的清除器,形如蒼蠅拍。該物品頭部可以活動,由一根繩索連接著根部。平時不拉繩索時,整個清除器的剖面呈完全垂直狀,可以伸入“雨水斗”中,但只要用手輕輕一拉,清除器的網(wǎng)狀頭部就可以自由活動,將“雨水斗”中的雜物輕易取出……類似的巧妙設計還包括了“古力蓋”的防盜機關等。
最早的雨污分離
1898年,德國逼迫清政府簽訂了《膠澳租界條約》,強租膠州灣。自此,青島就成為殖民城市。據(jù)魯海介紹,當時青島被分成了兩個部分,以觀象山、信號山、魚山、太平山等天然屏障為界,往南的一部分叫青島區(qū),主要為德國人和其他歐洲人居住,往北的一部分則被稱為鮑島區(qū),是中國人居住和生活的區(qū)域。
德國殖民軍登陸青島,立志要把這個只有2萬人口的漁村,打造成海外殖民地的樣板城市。當他們調集了當時德國一流的城市規(guī)劃專家和建筑設計師來到青島,按照19 世紀末歐洲最先進的城市規(guī)劃理念,實地勘察設計,形成了青島的城建規(guī)劃。
檔案資料顯示,1900年的一場暴雨使青島遭受了內澇災害,這也讓德國殖民者們備感頭疼,膠澳總督下定決心,對青島的下水道系統(tǒng)進行重大改革。
1901年,一位名為單威廉的城市規(guī)劃設計師在膠澳總督的授意下,將青島區(qū)的排水管網(wǎng)設計成雨、污分流的方式,鋪設地下排水管道、修暗渠。不僅如此,在鋪設排水管網(wǎng)的同時,德國人還率先實行了包括電線和其他所有管線全部入地。
德國人修的地下排水設施主要有兩種形式:地下是管道和暗渠,地上是明渠。第一批修建的暗渠集中在龍口路、江蘇路、安徽路、中山路一帶。德人總共修了12個排水系統(tǒng),相互獨立又彼此連接,暗渠總長度為5464米。
在青島市博物館,一段水泥管材安然聳立,這便是當時德國人設計的排水管道。這種管道高約80厘米、寬約40厘米,截面呈上寬下窄的鵝蛋形,下面較窄的半部分被貼上了瓷片。據(jù)旅德留學博士金山介紹,這樣的設計有著獨特的匠心:下端較窄的設計,使得水流較少時保持流速和動力,底部刷上的陶瓷非常光滑,使得水流能夠快速流過,淤泥也能被一起沖走;而上端寬闊的設計則是為了水流較多時,能夠實現(xiàn)快速流過、迅速排水的。
《膠澳發(fā)展備忘錄》顯示,1900年德國首先提出雨污分流的概念,雨污分流的工程從論證到完工持續(xù)了5年之久,德國人顯示了特有的耐心。青島由此成為中國最早實現(xiàn)下水道“雨污分離”的城市。到1905年,青島區(qū)鋪設的雨水管道29.97公里,污水管道41.07公里。
此前,無論雨水和污水,德國人是直排式的,直接加壓排放到遠海。隨著污水的積累,德國開始建立污水收集,并且建立了排水泵站。當年德國市政當局在青島西部城區(qū)共建了5座泵站。
老青島的記憶
被當?shù)厝朔Q為“青島文史活字典”的原青島市圖書館館長魯海,對青島的排水通道有著深刻的記憶:小時候下水道里面非常干凈,那里是孩子們的玩耍場地。在我小的時候經(jīng)常會鉆到這個排水管道中玩耍,相信現(xiàn)在很多老青島人都有這樣的記憶。記得小時候我經(jīng)常從棧橋附近的排水口進入,然后再從肥城路中山路路口鉆出來,或者從中山路曲阜路路口跑出來。
《青島晚報》編輯王占筠,從小就住在老城區(qū)魯迅公園對面。“我的同學曾經(jīng)下到德國人修建的地下暗渠,里面很寬敞,大人能都站立,就像一個龐大的迷宮,跟電影《巴黎圣母院》的下水道那樣大。”
作家李明在創(chuàng)作《青島過客》時對青島百年人文做過細致的梳理,在他的記憶里,3米多高、4米多寬的水道出口還停留在青島老二中的附近,棧橋那邊的泵站也是至今唯一存留的泵站了。
在沿海棧橋兩側挖了雨水排泄口,直徑2米,大人都能鉆進去。為了防止海水漲潮倒灌,利用了地勢坡差,出口高于水平面。曾有市民跟隨向導順利穿越暗渠,但現(xiàn)在已經(jīng)嚴禁出入了,盡管還能排水,但―般人連入口也不知道在哪里。
“德國人賠了”
根據(jù)統(tǒng)計,德占時期,在青島修建的雨水管道29.97公里,污水管道41.07公里,雨污合流管道9.28公里。因此青島有句笑話:青島人有句笑話“德國人賠了,日本人賺了”。 17年后,戰(zhàn)敗的德國人給日本人,留下了一座號稱“東方瑞士”的現(xiàn)代化城市。德國人留下一座運轉自如的城市同時,也讓青島人對城市建設有了挑剔苛刻的眼光。
1914年德國人敗走青島,帶走了全部青島城建檔案,其中包括所有的上下水管網(wǎng)分布圖紙。生活用水在戰(zhàn)事中遭到破壞,日本人自己修不了,只得專門招募德國技工修復上下水管網(wǎng)。在青島主權被中國收回之后,德國政府才把這些檔案圖紙交還中國。
旅德留學博士金山也說道,從一些歷史文獻資料中得出,德國當時對青島下水道的投資是非常巨大的。由于氣候和環(huán)境的差異,德國人此前沒有接觸過季風氣候中的暴雨,青島全年3/4的雨量都集中在了夏季的三個月中,因此因地制宜、科學嚴謹?shù)囊?guī)劃建設過程其實帶有“試點性”。就是這樣的一次投入和建設,成就了青島的“傳奇”。
別的城市怎么辦
在青島大可高枕無憂,不必擔心大水沖進自家門。而在全國的很多城市,依然遭受著積水的困擾。
7月21日,北京發(fā)生暴雨到大暴雨天氣,全市平均降水量170毫米,為自1951年以來有完整氣象記錄最大降水量。其中,最大降雨點房山區(qū)河北鎮(zhèn)達到460毫米。暴雨引發(fā)房山地區(qū)山洪暴發(fā),拒馬河上游洪峰下泄。截至22日17時,在本市境內共發(fā)現(xiàn)因災死亡37人。
7月21日晚上,內江市普降暴雨,在東興區(qū)順河鎮(zhèn)因洪水,周圍所有的交通要道被中斷,通訊也受損不暢,造成場鎮(zhèn)上的大部分街道被淹,最深處達六七米,場鎮(zhèn)周圍洪水來襲,造成街上近4000名居民無法通往外界,被困水中“孤島”。
5月12日早上開始,南昌突然間風雨大作,電閃雷鳴,2010年來最強降雨襲擊省城。7個小時的特大暴雨,雨勢驚人,致使南昌城區(qū)許多路段頓成澤國,造成嚴重的交通擁堵,不少回家的市民只能在暴雨中等待或涉水趕路……
北京暴雨傷亡猶如一記警鐘,敲響了人們對市政建設的拷問之心。不少人在問:如果我們的城市遭遇到北京這樣的暴雨,我們都能安然無恙嗎?
據(jù)專家介紹,城市的高度硬化,尤其是不透水材料的使用,對排水、滲水有著不利作用,相應的,城市給水排水工程、市政建設就需要跟上了。北京超過80%的路面被混凝土、瀝青等不透水材料覆蓋,雨水無法滲透,因而不得不進入城市的排水管網(wǎng)被排走;上海中心城區(qū)以不透水地面為主,降雨排水主要依靠地面排水管網(wǎng)系統(tǒng)……這也就意味著,一旦遇到特大暴雨,如果城市的排水網(wǎng)管沒有強大的排水力和承受力,勢必會成澤國。
青島人習慣了精細、嚴謹?shù)慕ㄔO工藝,對市政建設頗為挑剔。在青島人看來,青島下水道不是傳奇,簡直就是“簡單的問題被神化”。正如作家李明所說“這是一項非常基礎性的工作,關鍵是要看本著什么樣的態(tài)度去做。一座城市想要長久的良好運轉,這些都只是在市政規(guī)劃建設時就要做好的工作?!?